緣起
本館成立於1955年,作為臺灣戰後首座公立博物館,肩負藝術推廣與教育的任務。此後20年間,逐步擴大改建為一所符合國際標準的現代化展示場地。1975年,於全新落成的展示大樓舉辦「中西名家畫展」,是國內引進西方名畫原作展出的創舉,轟動當時。
何浩天館長為「中西名家畫展」開幕致詞,1975,國立歷史博物館。
「中西名家畫展」發行刊物,1975,國立歷史博物館。

上列指標性展覽在籌備期原名「畢卡索畫展」,刻意在畢卡索(1881-1973)逝世2年內舉辦,有其時代意義。當時委託時任教育部駐比利時代表傅維新先生及致力藝術教育的陳慧坤先生,自歐洲選購相關作品以充實展出,同時亦由本館姚夢谷先生赴日商借原作。後在各方共襄盛舉的努力下,成就了此匯集中西名家畫作,精華薈萃的藝壇盛事。展覽結束後,這批作品亦成為本館典藏。

本館多次展出畢卡索特展,自40多年前首次於「中西名家畫展」展出當代大師畢卡索的作品之後,陸續又舉辦了畢卡索陶藝展(1981)、世紀大師-畢卡索(2011)、「畢卡索:想像中的人物肖像-美國德州麥卡倫國際藝術與科學博物館館藏」國際交流巡迴展(2017)等以畢卡索作品為主題的展覽,體現本館對於推動文化外交與接軌國際藝術,不餘遺力。

《青年圈》
畢卡索陶藝展(1981)
世紀大師-畢卡索(2011)
畢卡索:想像中的人物肖像(2017)
 

2018年,本館進入修館整建時期,秉持「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的理念,針對數萬件典藏品進行深入檢視與定位。經專家諮詢會議認定,這批以畢卡索為主題的相關藏品中,有4件應歸類為「版畫」。此4件作品用紙精緻、色彩鮮美溫潤,線條造型更充分展現畢卡索的獨特風格,屬於畢卡索晚期眾多創作的一類。館藏4件畢卡索版畫以充實展覽的契機來到臺灣,如今在文物整飭的過程中被重新認識,再現其藝術品價值之餘,更見證了不同時代對版畫藝術的認知與界定。

這四張版畫分別為《青年圈》(The Youth Circle, 1961)、《鴿子與太陽》(Dove with Sun, 1962)、《母與子》(The Grand Maternity, 1963)及《和平鴿》(The Dove, 1949)。

◆ 相關媒體報導https://www.nmh.gov.tw/information_74_104614.html
◆ 作品賞析

《青年圈》